國際清算銀行(BIS)警告稱,如果不能解決不斷上升的債務問題,世界各國政府將面臨崩潰的風險。
BIS表示,如果他們不采取行動,金融市場可能會被推向崩潰的邊緣。國際清算銀行被稱為央行行長的央行。
從BIS的報告中不難看出,債務飆升最突出的莫過于西方國家,以至于這些國家現如今都面臨巨大債務風險。
先說西方頭子美國。一個國家債務推動GDP發(fā)展是常規(guī),但必須GDP帶來的財富效應可以覆蓋債務負擔,這就是長久之際。
美國并非如此,2024年基本赤字約占GDP的4%,預計2025年將占GDP的3%左右。如果我們假設基本赤字為3%,為了使債務/GDP比率下降,那么GDP的價值必須增長超過平均票面發(fā)行量加上3%。
當然,對美國來說要求更高,因為債務規(guī)模擴大后帶來的成本會展期,說白了就是利率會在時間拉長情況下增長,因此美國名義GDP的價值需要上升6%左右,債務/GDP比率才能穩(wěn)定下來。
按照美國預算委員會的估計,該國債務/GDP比例會在未來十年飛漲,這就要求美國GDP增速必須加大,甚至要到6%以上的水平,顯然不可能。
再看西方另一個主體歐盟。到2023年底,歐盟債務達到約12.7萬億歐元,高于2022年初的12.2萬億歐元。
歐盟債券利率從2022年初的近零水平升至3%左右或更高。
為了讓聯(lián)盟延續(xù),領頭羊德國在考慮逐漸放開債務限制,法國則加大債務推行,結果就是前者要重選總理,后者亦是如此。
當然,也不乏一些歐盟國家開始要求聯(lián)合債務計劃,而布魯塞爾最終必須選擇一個,這個時間不會太晚。
要么北歐國家妥協(xié),同意發(fā)行聯(lián)合債務,規(guī)模逐步擴大,隱患就是局勢穩(wěn)不住,因為民眾肯定不愿意。
要么就是歐盟逐步分裂,高負債的國家依靠歐盟度過危機那是因為當年的希臘,西班牙體量不大,如果德國,法國這些國家出現債務危機,要幫忙就會是巨大負擔,長期下來就是拖垮歐盟。
于是控制債務就是一個技術活,美國有美元背書,能拖一天是一天,起碼目前不會有問題,歐盟則不同,歐元已經經歷過一次大危機,如果成員國體量大,且有更多數量國家出現債務風險,再發(fā)生危機歐元未必扛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