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中只含有白銀成分,稱為清色金。無論成色高低統(tǒng)稱為清色金。清色金比較多,常見于金條、錠、塊以及各種器皿與金飾品。其成色在95%左右的,為赤黃色;80%左右為正黃色;70%左右為青黃色,俗稱“七青、八黃、九五赤”。
混色金也是首飾成色金的一種,它與清色金不同的是,除了材料中含有黃金外,還含有白銀、銅、以及微量的鋁等材料。例如制作首飾的K金就屬混色金。在合成混色金時(shí),銀和銅的比率是三七之比,其中銅是采用純度較高的純銅(也稱紫銅)。
要鑒別是混色金還是清色金,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用火燒的方法來識(shí)別,通?;焐鹪谟龅礁邷睾?,材料就會(huì)出現(xiàn)黑色狀,而且這種黑色狀,隨著含銅量的增加而愈為明顯;第二種是用試金石的方法來識(shí)別,材料在試金石上如果呈紅色,即為混色金,材料在試金石上如果呈黃色,那就是清色金。
另外,從光澤上來看,混色金是混黯的,清色金是清亮的。若還要檢測混色金中的含金量,可采用點(diǎn)硝酸法,具體方法如下:將材料在試金石上摩擦一下,然后點(diǎn)上幾滴硝酸液,并加紙煙灰。此時(shí),材料即起變化,用清水沖去銀、銅,最后只剩下黃金,根據(jù)遺留在試金石上的顏色,再比照對(duì)金牌,就可得出含金的數(shù)量。混色金質(zhì)地較清色金來得硬性,它比較適宜制作鑲嵌寶石之類的首飾,不足之處是比較剛脆,容易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