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延期交易業(yè)務(黃金t+d業(yè)務)早已正式對個人開放。這在個人黃金交易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一筆。不少人之前因為沒有合法的參與渠道,鋌而走險涉足地下黃金交易市場。近年,大量地下炒金案被媒體曝光,不少投資者虧損嚴重。那么,炒黃金t+d有風險嗎?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黃金延期交易業(yè)務的一些風險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投資者需對黃金t+d本身有一定認識。黃金延期交易業(yè)務是上海黃金交易所推出的一項黃金保證金交易業(yè)務,即杠桿交易業(yè)務。
最初,黃金延期交易業(yè)務只對企業(yè)投資者開放,個人投資者不能參與。今年2月份,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宣布對個人投資者開放黃金延期交易業(yè)務即黃金t+d。
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延期交易業(yè)務的最低保證金要求是10%。一般而言,銀行會在交易所的最低保證金基礎上再加收一定比例保證金,加收幅度由銀行自己決定。有的銀行收取保證金比率較高,為15%,有的銀行比如民生銀行(加入自選股,參加模擬炒股)保證金比率則較低,為10.5%。
降低保證金比率,一定程度上確實增加了交易風險,但是,如果拿10.5%的保證金比率與15%的保證金比率對比,其風險增加比例是有限的。
其主要原因就是,交易風險實際上是以價格的波動率來進行度量的。保證金比率并不會改變黃金、白銀的波動率。
舉例而言,假設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價格下跌7%,那么,繳納10.5%保證金的投資者面臨的虧損是7%,繳納15%保證金的投資者虧損是7%,繳納30%保證金的投資者虧損仍是7%。投資者的虧損幅度并沒有因為保證金比率而變化。
低保證金帶給投資者的風險,主要增加了強制平倉的可能性。假設,同樣是一份價值1萬元的合約,A投資者按10.5%的保證金比例所繳保證金為1050元,B投資者按15%保證金比例所繳保證金為1500元。
當發(fā)生極端行情時,比如黃金價格出現(xiàn)連續(xù)跌停,那么,出現(xiàn)第一個7%的跌停板,A投資者的賬戶余額為350元,B投資者的賬戶余額為800元;出現(xiàn)第二個跌停板,A投資者就將穿倉,而B投資者還剩下100元。
可以看到,較低的保證金比率,使投資者在交易中被強制平倉的可能性出現(xiàn)了上升。但這是拿最極端的行情來舉例。
事實上,自2005年以來,黃金、白銀的日內(nèi)最大波幅高于10%的次數(shù)分別為1次和7次,其余時間遠低于10%,且無瞬間跌穿10%的情形。
黃金價格僅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后單日最大波幅高于10%,其余時間均遠低于10%的最低保證金比率。這也就是說,黃金價格的正常日內(nèi)波幅遠小于10%。
并且,在面臨這種風險時,技術設備較為先進的銀行,具備實時監(jiān)控強制平倉功能,能夠在投資者發(fā)生虧損、保證金比率觸及限定比率警戒線時,對投資者進行強制平倉,以避免投資者損失進一步擴大。
換個角度看,執(zhí)行較低保證金比率,銀行給投資者提供了多種選擇可能性。一般所指的保證金比率10.5%或15%,是指最低保證金比率,投資者可以根據(jù)自身資金配置及風險偏好,選擇任一高于或等于銀行要求的保證金比率,這取決于投資者準備金數(shù)量。
對于風險偏好相對較高的投資者,可以選擇低保證金比率,這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反之,可以增加賬戶準備金,達到事實上的高保證金比率,降低被強制平倉的風險。降低保證金比率,雖然一定程度增加了投資者面臨的風險,但同時也為投資者降低了投資成本。
一位資深業(yè)內(nèi)人士對參與黃金延期交易業(yè)務的投資者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要意識到參與黃金延期交易所面臨的交易風險,弄清楚交易規(guī)則。二是不要妖魔化杠桿交易,只要控制合理,仍然可以很好地防范極端行情下的風險。
此外,期貨市場就是典型杠桿交易,在去年十一之后的極端行情下,如銅等品種連續(xù)五六個跌停板,但全國期貨市場穿倉金額總共只有幾百萬;而黃金價格的波動率遠小于銅等期貨品種。
以上是關于“炒黃金t+d有風險嗎”的全部內(nèi)容,了解更多的黃金t+d知識敬請關注金投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