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我先表達一個態(tài)度,有專家認為在看待中國崛起問題上,內心最不愿、最害怕見證歷史的國家不是美國,而是日本,我是認同這一觀點的。
至于理由的話,簡單說一條,當下的日本知識界流行一種觀點,而且有相當多的人支持,他們認為明治維新日本搞的很好,是千年以來日本第一次超越中國。
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以后,日本雖然有所不滿,不過他們認為總體上日本還是比中國強,但中國GDP未來超越美國,那就不正常了。
意味著中國真正的比日本強了,因為連美國也沒壓住,說明中國的整體實力實現質的飛躍,他們是不能接受的。
下面進入正題,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昨天出了一份報告,總結了亞太18個國家和地區(qū)到35年為止的經濟增長前景。
其中對于中國的預測是這樣的,說我們經濟未來還會再下滑,30年代的實際增長率跌破3%,35年放緩至2.2%,只達到老美的87%,并不能超越美國。
有意思的是,該研究中心2020年預測的時候,說我們28年就能超過美國,去年預測認為得2033年。
之所以一變再變,該機構給出的理由是美國打壓、限制中國發(fā)展,再加上人口減少,增長潛力沒有原來那么高。
實際上,該研究中心如此關注中國,側面也反映出日本對于中國超越美國這事兒相當上心——既害怕中國超過,也竊喜中國不足,說的俗一點就是真小人。
值得一提的是,高盛前段時間也做了一個預測,他們認為2035年中國GDP是可以超過美國,不過考慮到華爾街的圖謀,目的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總的來說,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不希望看到中國崛起,前者的話最明顯了,詆毀、打壓等等手段,后者之前一直也沒怎么配合,可能是有所顧忌。
但拜登上來以后,日本好像放開了,尤其是今年動作頻頻,軍事上瘋狂增加預算而且理由說的很直白,就是害怕中國。
再有就是經濟上,美國不是一直在半導體上搞事情么,甚至對荷蘭施加壓力,這里面有個身影來回竄,就是日本,不停游說荷蘭不賣中國光刻機。
此外,日本政客今年一直在做一個事情——想辦法減少對中國經貿依賴,甚至在公開場合對本土企業(yè)表態(tài)。
提個有意思的事,今年糧食危機不是全球熱點么,日本想到自己地少山多,糧食及相關商品需要大量進口,日本政客和媒體將目光放在了糧食必備品——化肥,他們認為買中國化肥買的太多。
然后日本農業(yè)省就對日企說讓他們多買其他國家的化肥,減少中國進口比例,給出的理由竟然是“灣灣”有事,日本可能跟著美國對付中國。
我查了一下數據,日本尿素40%,磷酸銨90%都是從中國買的。
最后說個事,當下有個共識,即未來十年是中美競爭的關鍵期,美國不用說動作肯定還會很多。
看看今年美國的德性,除了壓制中國發(fā)展以外,對外上先開了個美洲峰會,告訴他們不要和中國走得太緊,最近拜登又跟非洲談話,說美國才是非洲發(fā)展最好的選擇。
多說一句,美國內部最近在討論一個事情,說是為了應對“中國經濟脅迫”,準備拉著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然后在說服其他國家組成一個俱樂部。
選的國家是我國的主要進口來源國,占到了七成以上。說我們一旦“脅迫”誰,然后美國就把他們聯合起來對付中國。
看看美帝有多壞。
更要緊的是防范日本,雖然能量上肯定不如美國,但架不住他就在邊兒上,我就提一點,目前在亞洲投資方面,尤其是和我們關系很密切的東南亞。
當下我國對東盟投資相當大,僅次于美國、歐盟以及內部投資,去年是140億美元,而日本只有一半兒。
但注意,上個世紀日本大量投資東盟,例如90年代初,日本的汽車生產廠在泰國和印尼控制了當地汽車生產九成以上,像菲律賓和大馬也都是80%以上。
可以說這小老弟在東盟根深蒂固,經營了這么多年,怎么可能沒點兒本事,舉個例子,美國今年不是搞了個“印太經濟框架”(IPEF)準備“隔離”中國么,東盟里面有7個國家加入,這都是日本牽的線。
因此,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警惕是日本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