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投網(wǎng)5月7日訊,“賜黃金百鎰”、“奉黃金千斤”,古文中這樣的記載數(shù)不勝數(shù),那么古代的金塊到底什么樣?在阜陽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數(shù)枚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郢爰”,屬于中國最早的黃金貨幣。這些金幣為不規(guī)則方形,有明顯的切割痕跡,證明就是當時實際流通的貨幣。
郢爰又名印子金,是古代的一種黃金貨幣。這是一種有銘文的金鈑,大多呈方形,其上印有若干個小方塊,類似烏龜殼。金鈑上的銘文有“郢爰”、“陳爰”、“專爰”、“穎”、“覃金”、“隔爰”及“盧金”等等。“爰金”有特定的形制、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多流通于楚地。
在國內(nèi)不少地方,都出土了這種郢爰金幣,阜陽市的臨泉、阜南等地也有出土。阜陽博物館收藏的楚金幣中,分別出土于多個地方,其中一枚是1970年6月阜南縣三塔勝華大隊朱大灣生產(chǎn)隊社員在挖河泥時,在莊北500米的小潤河南岸高坡邊緣下發(fā)現(xiàn)的;還有一枚同年出土于臨泉縣艾亭集,為農(nóng)民在集西南挖蓄水溝時發(fā)現(xiàn)。
據(jù)考證,“郢”是先秦時期楚國的都城,共有三地:楚文王熊貲立(前689年),始都郢(今湖北江陵縣北紀南城);平王熊居十年(前519年),更郢城(今湖北江陵縣東北郢城);考烈王熊完二十二年(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除此而外,楚還有三次徙都,為鄀(今湖北宜城縣東南)、陳(今河南淮陽)及巨陽(今安徽太和),均未命名曰郢。
據(jù)此推斷凡有“郢爰”二字印記的楚金幣應(yīng)屬楚國三次都郢時所鑄。但從郢爰多出土于安徽壽縣而極少出土于湖北境內(nèi)來看,這些郢爰金幣大部分應(yīng)屬于楚都壽春時所鑄造。
“爰”,有人認為是楚國的重量單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約250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每件重250至260克。郢爰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質(zhì)量上好的可達到99%。使用時,根據(jù)需要將金鈑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后用天平稱量支付。
市博物館副館長楊玉彬分析說,至戰(zhàn)國晚期后段,隨著楚考烈王遷都壽春(公元前241年),壽縣成為楚國東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從地理位置上看,阜陽實際上屬于京畿之地。這些郢爰的出土,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阜陽的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