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投資銀行中金公司估計,中國出口商在對美貿易中似乎擁有強大的議價能力,僅承擔了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今年早些時候加征關稅造成的9%的成本負擔。
不過中金公司的調查結果與美國官員(包括財政部長貝森特)此前的說法相悖,后者認為華盛頓在4月份全球關稅風暴中處于勝利者地位。
中金公司分析師在周日發(fā)表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美國進口商夾在供應鏈中間,難以將成本完全轉嫁給終端市場,也難以將負擔完全轉嫁給出口商,因此他們通過壓縮利潤率來應對。”
中金公司表示,這項研究旨在驗證出口商可以通過降價來緩解關稅的假設。作者試圖通過比較貨運規(guī)模、關稅稅率和美國進口價格變化的回歸分析來計算成本分攤。例如,從4月到7月,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平均價格下降了2.4%,而實際關稅增加了27個百分點。
分析師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商品具有強大的競爭優(yōu)勢和議價能力。”
不過也存在另一種可能性,一些競爭力較弱的產(chǎn)品可能通過第三國運輸,從而隱藏了整體數(shù)據(jù)中的真實成本。
如果準確的話,中國出口商支付的估計成本將遠低于世界其他地區(qū)40%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中金公司預測美國進口商將支付一半的成本,美國消費者將支付剩余的8%至10%。
研究發(fā)現(xiàn),東盟、日本和歐盟承擔的關稅成本份額要大得多,東盟和日本預計分別承擔20%和37%。
這項研究從中國視角評估了美國關稅造成的損害。9%的稅率遠低于據(jù)報道一些美國零售巨頭在5月底向其中國供應商提出的66%的稅率,這表明中國一定程度阻止了中國企業(yè)承擔大部分關稅成本。
展望未來,中金公司估計,關稅成本將逐漸影響到以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CPI)衡量的美國消費者通脹。他們表示:“如果實際稅率保持在16%至17%之間,CPI可能會上漲約1個百分點,核心CPI上漲約1.1個百分點,CPI壓力將集中在第四季度。”
他們表示,主要因素在于出口商是否有進一步降價的空間,以及進口商能否繼續(xù)消化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