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師最近揭曉了全球首臺由超過20億個人工神經元組成的類腦計算機。
據浙江大學的研發(fā)人員稱,“達爾文猴”(悟空)的神經元數量接近獼猴,可用于推進受人腦啟發(fā)的人工智能(AI)。
“達爾文猴”是浙江大學研究人員研發(fā)的最新一代類腦計算機。浙江大學周六在其社交媒體賬號上表示:“這是全球首臺基于專用神經形態(tài)芯片的類腦計算機,擁有超過20億個神經元。”
浙江大學在官方博文中表示,該計算系統(tǒng)由960塊達爾文3型類腦計算芯片組成,可產生超過1000億個突觸,距離實現更先進的類腦智能更近了一步。
達爾文猴已成功部署,利用中國開創(chuàng)性的人工智能公司深尋的類腦大型模型,完成內容生成、邏輯推理和數學等任務。
這臺類腦計算機的神經元和突觸資源還可用于模擬各種動物的大腦,例如獼猴、小鼠和斑馬魚,浙江大學指出,這可能會推動腦科學研究。
神經形態(tài)計算,也稱為類腦計算,通過使用人工神經元和突觸,從大腦的神經網絡和處理能力中汲取靈感。
類腦計算可以通過讓系統(tǒng)模擬決策、學習和記憶等認知功能,實現更高效的信息處理,從而實現更快、更具適應性的問題解決,以及更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
脈沖神經網絡比傳統(tǒng)的人工神經網絡更進一步,它使用離散脈沖或信號而不是連續(xù)值來表示和傳輸數據,從而更接近地模擬生物神經元的功能。
去年4月,英特爾宣布已建成首個擁有11.5億個神經元的神經形態(tài)計算系統(tǒng)Hala Point,并表示將構建一條通往“更高效、更具可擴展性的人工智能”之路。該系統(tǒng)最初部署在美國能源部資助的桑迪亞國家實驗室。
達爾文猴系統(tǒng)所依賴的達爾文3芯片由浙江大學與浙江省實驗室于2023年合作研發(fā)。浙江大學表示,每塊達爾文3芯片支持超過235萬個脈沖神經元和數億個突觸,并配備了“專門的類腦計算指令集和神經形態(tài)在線學習機制”。在典型運行條件下,該系統(tǒng)的功耗僅為2000瓦左右。
浙江大學腦機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潘綱表示:“‘達爾文猴’的大規(guī)模、高并行性和低功耗特性將為現有的計算場景提供新的計算范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