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學和信息通信技術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國在136項關鍵技術方面的進步在2022年首次超過了韓國。
韓過搞這個排名是以美國為基線的,歐洲聯(lián)盟的相關發(fā)展水平為94.7%,在全球排名第二。緊隨其后的是日本,為86.4%,中國為86.2%,韓國為81.5%。
其上一次這樣的評估是在2020年,當時韓國的支持率為80.1%,勉強超過中國的80%。
對此,韓國人的想法是,美國、歐盟和日本早就比它發(fā)達了,所以它追不上也沒關系。但它被中國超越了,這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令人不安的,因為它曾經(jīng)在中國擁有科技優(yōu)勢。
實際上,這也是近些年韓國態(tài)度大轉彎,極度向美傾斜的根本原因,以往科技方面如化工,電子等產(chǎn)業(yè)韓國都是領先,而且每年能賣到中國賺不少外匯。
這也在雙方貿易中得到了體現(xiàn),2022年,韓國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然而,其對中國的出口在2023年下降了20%,從2022年的1557億美元驟降至1248億美元。因此,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180億美元,這是自1992年兩國建交以來首次出現(xiàn)這種情況。
除了直接關系以外,就是出口競爭。韓國對外出口方面,賣船,賣車,賣電池,賣手機等等都是韓國主要收入來源,但這些中國很多并且不僅是并駕齊驅,甚至遠遠超越,而且我國錨定的科技第一梯隊,與美國相比。
在此背景下,美國游說,減少和中國經(jīng)濟聯(lián)系,與美國多互動,無論是政府層次,還是民間論調,美國都在大肆宣傳,這才有了尹錫悅的起來。
當然,中韓關系是幾十年的緊密相連,不容易分——韓國的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依賴中國采購生產(chǎn)陰極的化學前體等基本成分。前體占陰極成本的65-70%。韓國半導體行業(yè)在芯片制造過程中使用的三種關鍵稀有氣體方面依賴中國,包括氪、氖和氙。
為此,韓國在美國脅迫和一定自愿下,也搞起了“減少依賴”這一套——尹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韓國對中國的關鍵礦產(chǎn)依賴從目前的80%減少到50%左右。
從這兩年韓國的態(tài)度來看,未來依然會在兩方面行事,第一還是盡可能的賣貨到中國,包括電池,半導體相關商品等,中國的市場韓國必然不會離開,門閥世家控制的地方想要長久,就得有共同的利益,而在中國能賺到他們想要的利潤。
另外一個就是“詆毀上”,即出口競爭,例如韓國在國際上出口主要商品——汽車,由于現(xiàn)在都在競爭電動汽車,無論是電池技術,還是整車出口,韓國都有很大利潤可賺,但現(xiàn)在基本是中國領跑,而且把韓國越甩越遠。
想了半天只能瞎說,例如前段時間,韓國SK就說歐盟不能買中國電池買的太多,然后各種危言聳聽的話就來了,意思很明顯讓歐洲多買韓國貨,畢竟全球生產(chǎn)老大是中企,老二就是韓企,而且老二與老大距離正在拉開。
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中,第一寧德繼續(xù)保持增長,LG第二被中國比亞迪超越,份額減少至13.6%。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在科技領域,所謂的超越韓國并不是多大的事兒,對我們來說就是水到渠成,只不過在韓國看來這種趨勢會持續(xù)下去,并且醋意會越來越弄,因此預計很長一段時間內,韓國對華態(tài)度不會出現(xiàn)很大的轉變,尤其是在美國慫恿下,更是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