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報道,在周三播出的“福克斯新聞黃金時段”節(jié)目中,參議員湯姆·科頓表示,美國制造業(yè)對中國的依賴是供應鏈問題的根源,而喬·拜登總統(tǒng)“助長了”這一點。
這位美國反華議員真是什么都能扯到中國身上。
總所周知,造成美國供應鏈嚴重堵塞是眾多因素共振導致的,而最直接的則是美國消費需求大增。
疫情之前,整體消費水平受到巨大打擊,但此后很長時間都處于上升趨勢,并且在今年 3 月就已經徹底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整體水平。
數據來源:FRED
從結構上來說,今年下半年以來美國財政刺激效應趨弱,美國需求貢獻已下降。今年一季度后歐央行放水助推歐洲需求修復,商品需求正在迎頭趕上,這一定程度上對沖了美國需求的走弱,造成其外部需求呈現(xiàn)從消費品向中間品切換的特征。
數據來源:USITC
中間品需求增加說明了美國對華需求的旺盛,畢竟中國對美出口的產品中國有50%屬于中間品。但是整體來看,根據去年3月的調查數據,對美國出口方面,能夠影響到美國供應鏈的有38%來自中國,24%來自歐洲,日本和韓國占比都為17%,其他地區(qū)為4%。
數據來源:ISM
當前,全球供應鏈貿易基本形成了以中國、美國、德國為核心的供應網絡,其中中國以傳統(tǒng)制造為主,美國以科技研發(fā)為主,德國以高端制造為主。從全球中間品貿易來看,美國、中國和德國無論是貿易體量規(guī)模還是貿易伙伴數量都是位居前列。
即便如此,美聯(lián)儲主席鮑威爾也直言不諱的稱,美國制造業(yè)最大的問題就是空心化,而這是美國自身一手將制造業(yè)拱手讓出的國家。
二戰(zhàn)以后,全球共經歷了五輪產業(yè)鏈重構。產業(yè)沿著英國——美國——德國、日本——“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的路徑轉移,帶動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持續(xù)加深。這里的產業(yè)轉移主要是指制造業(yè)。
可以看出,美國是專業(yè)轉移的“始作俑者”,說是英國轉移到了美國不如說是美國硬搶的。
再加上戰(zhàn)后恢復以及全球化進程,資本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遷徙”,導致現(xiàn)在的中低端產業(yè)主要制造者基本都是第三世界國家。
與美國不同的是,德國、日本在此進程中保留了部分中低端產業(yè)。在第五輪轉移中,雖然制造業(yè)中心在向東南亞傾斜,但中國保留了絕大多數的產業(yè)結構群,所以對外出口方面,中國依然是主力軍。
總的來說,有得必有失,美國在戰(zhàn)后70多年的時間里,始終想要引領全球,那么必然會“吐出”一部分,所以美國把對中國的依賴當成一種“威脅”是別有用心,生怕在百年大變局中國引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