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走進酉陽 / 酉陽名片 / 景點景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龔灘古鎮

日期:2023-10-17       
字號:

龔灘古鎮,位于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阿蓬江與烏江交匯處。作為重慶市酉陽縣西部重鎮和百里烏江畫廊的起點,龔灘古鎮北倚鳳凰山麓,東靠馬鞍城,西隔烏江與貴州沿河縣新井鄉相望,北過大巖門接沿巖,乃三面環水、一面著陸的天塹。

《酉陽州志》記載灘險:“大江之中,橫排巨石,大者如宅,小者如牛,激水雷鳴,驚濤雪噴,舟楫不能上下?!睘踅诖朔譃樯舷聝啥?,來往船只均以此為據點。重慶、涪萬以及經長江運營的貨物、食鹽和貴州境內的山貨在此須經人力轉運過灘,另行裝載,于是,商業、交通、文化同盛。民國時期,尤其是抗戰時期,川、黔、湘、秦的商賈、腳力、纖夫、政客、兵丁云集于此,龔灘江面帆船如梭。龔灘遂成人口密集、商肆繁榮的集鎮。

一、歷史悠久

龔灘古鎮,據資料可考已有1700余年。當時已有人聚居至此,形成古鎮的雛形,最初為三國蜀漢所置的涪陵汗郡縣;西晉末廢;唐朝置洪杜縣;宋嘉祐八年(1063)廢為寨;宋紹熙三年(1192)設罾潭巡檢司,轄龔灘;清乾隆元年(1736)龔灘解放后,成立了酉陽縣第四區人民政府;1984年改稱龔灘鎮。

龔灘古鎮從明代開始初具規模,以明代為起點,大致劃分為4個階段:

一是明朝,明萬歷元年(1573)鳳凰山巖崩,巨石塞江,自然形成上下兩座碼頭,船只不能通行。以食鹽為主的大量貨物囤積江邊,須人力搬運過灘。居民點主要是以苦力為生的纖夫所居住,使龔灘初具規模。龔灘逐漸發展為借水陸邊寨優勢進行土特產交易、靠商運求生存。

二是明末清初,“武裝移民”使大批陜西、江西居民移入龔灘。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后,以龍潭、龔灘為中心的商貿市場逐漸完善、繁榮。光緒年間,陜西商人張朋九首先在龔灘修建“西秦會館”,匯集本地商人經營生意。一時,渝、涪、江津幫商賈紛紛云集龔灘,上運大宗食鹽及日用百貨,下行大量生漆、桐油、糧食,古鎮得到較大發展。龔灘因其灘之險阻而成為烏江流域重要的中轉口岸,興起很多客棧和商號,逐漸將兩碼頭間的居民點連續成片。形成一條平行于烏江的帶行村落。

三是民國期間,因經濟的發展,涌現出“大業”、“久大”、“中南”、“蜀通”、“蜀運”、“玉成”等十余家較大鹽號及百余家商號,龔灘成為當時聞名的油行、糧行、鹽行、山貨行,商賈、力夫、纖夫7000余人來往龔灘,熱鬧非凡。當時”錢龔灘、貨龍潭“之說,實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此期間,興建了大量建筑,沿老街呈帶狀發展。

四是新中國成立后至今,由于烏江航運的徹底整治,塞江巨石被炸,船只上下通行無阻,涪陵至龔灘、沿河、恩南的木船被機動船代替,航行的時間大大減少,龔灘失去了作為川、湘、黔物資中轉和集散地的作用,古鎮從此衰敗。再加之近年來古鎮上的青壯年多外出務工,鎮上人口銳減。同時新街(酉彭公路在龔灘段)由于陸路交通的重要作用而興起,新建建筑大都沿新街兩邊修建,龔灘鎮便形成如今的新舊兩街平行(老街處于半荒置)的帶狀布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成立了酉陽縣第四區人民政府,其間烏江航道經過3次整治,1959年炸礁后得以能航,各大鹽商漸次退去,龔灘古鎮逐漸衰落。1984年改稱龔灘鎮。

二、空間環境獨特

千年古鎮,春秋輾轉,飽經風霜,日曬雨淋,在數經焚燒、沖毀、修葺后,古鎮逐漸形成橫貫南北,長約1.5km的以青石板街疊層木質吊腳樓群為特征的古鎮風貌。龔灘之吊腳樓,看似安靜平和,但粗獷、古樸的建筑形式以及裸露在外的焦黃色木質材料與綻裂縱深的紋理隙縫,掩飾不住脫胎于原始固有的滄桑歲月。1.5km長的狹窄街道,全系青石板鋪設,沿江縱向伸展,起伏有致,恣意穿插,日久天長,被踩磨得漆黑锃亮。古鎮多溝,常有靈泉秀水潺潺而下,故古鎮多橋,橋用山石造就,或單拱橫跨,或石板鋪設,或獨塊成形,活脫自然。橋賦名貼切而生動,阿彌陀佛橋、橋重橋、過橋不見橋……不勝枚舉。彈丸之地,現存古橋就有十幾座,風格各異,大小不一。

古鎮坐山抱水,有著獨具特色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烏江驚濤拍岸,阿蓬江碧波蕩漾;兩岸懸崖峭壁,奇山、幽洞、靈泉、飛瀑自然天成,鬼斧神工;青石板街跌宕起伏,曲折幽深,吊腳民居千柱落地,飛檐凌云,寺廟祠堂莊嚴雄壯,氣度非凡;古碼頭、古纖道、古梯道、古橋梁、古牌坊、古樹、古井、古碑石等,無不映射出古鎮悠久的文化底蘊。這些在山地人居環境研究中也是一筆寶貴的財產。

龔灘鱗次櫛比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在山險水惡的陡砍絕壁懸定托起長逾3km的吊腳樓群,堪稱千里烏江保存最良好、規模最完整且極具觀賞價值的民居建筑景觀。

三、歷史建筑眾多

龔灘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古鎮獨特的人文景觀,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文化形態。

“陳家灣前煙霧沉沉”,古鎮的形成不僅受地形、氣候的影響,還受到經濟、社會的制約。由于長期處于較低經濟水平的社會中,土家人出于對險惡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懼怕而產生精神方面的寄托。而作為居民公共活動的川主廟、董家祠堂正好能滿足土家人的精神寄托,成為家庭組群、全鎮人心目中的中心,被他們視為精神象征的場所。正反映了當時川主廟一帶香火濃盛的景象。

人文景觀上,街內的第一關是老街的城門,據說是為了防止土匪進入鎮內所建,現在關門已經不存在了,只剩下一塊大石,上面刻有“第一關”三個字。從“第一關”到“過橋不見橋”之間還有“鯉魚躍龍門”、“永定陳規”、“羊子簽”、“夫妻橋”等處,這些都是極具識別性的人工地標,它們記載著龔灘的歷史,應進行保護。古鎮特色人文景觀如下:

宮廟:宮廟的功能有兩個,一個是作為廟宇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家苗族中,佛教并不盛行,他們都有自己的社或圖騰;另一個功能是作為娛樂聚集中心。這一帶的公建地勢較高,不被沿江的吊腳樓所遮擋,視野開闊,這也正和古鎮選定風水的原則相一致。

街巷:街巷是古鎮居民的共享空間,人們在其中親熱地相互問好,鄰居們蹲坐門口吃飯聊天,孩子們在街上追逐戲耍,一切都是那么親切自然。古老的青石板路面,深褐色的木板房,高高低低的梯坎,幽靜的老街,恍如隔世的心境……古鎮把人們帶入了一種懷舊的情感思緒里,在這遠離塵囂的山村里品味人生的另一種境界。

杵眼:在老街上,街道兩側的石板上??梢娨恍┤^大小的眼,別看它們不起眼,用處可大著呢。原來龔灘的貨物轉運只能靠苦力來背,人們背著沉重的貨物歇息很不方便,于是就用一根木棒從后面支撐在地上架住貨物,人們就可以停下來稍事休息也不用卸掉貨物,久而久之木棒就在石板上磨出一個個眼來。

轉角店:古鎮街道蜿蜒曲折,高差變化豐富,空間節點往往出現在街道轉折處、高差變化豐富處和建筑有特色處。如在街道轉角處,形成異形的空間,這就是此處有名的“轉角店”。位于解放街中部的陳家院子,東、北兩面均為高差較大的堡坎,西面臨街,臨街擁有5個開間,其開間尺寸都在3m以上,正中的開間達到3.4m,顯出與周圍建筑的不同之處。

碼頭:上碼頭主要是輪渡碼頭,貴州沿河的居民度過烏江由此進入古鎮購買生活用品,屬次級入口。由碼頭拾級而上即可進入古鎮,站在碼頭上可觀看龔灘古鎮依山傍水得整體形態。抬頭向上看,又可見層層疊疊的房屋由山腳向山上發展,景致優美,很有地方特色。下碼頭是龔灘對外聯系的一個最主要的入口,可龔灘此處的形象不佳,碼頭未作任何景觀上得設計,只有冷漠僵硬的水泥臺,且有臟亂之感,由此處放眼向鳳凰山上看去,只是現代方盒子建筑佇立山腰,搶眼而醒目,老街片僅見灰暗的瓦房頂,成為新建筑的襯托,完全沒有古鎮風味。

古橋:龔灘由于地處鳳凰山西麓,面朝烏江,有許多自然形成的沖溝從山上通至江中,人們在建筑街道時,在沖溝之上蓋以石板構成小橋。石橋建筑的巧妙,與街道銜接自然,分不清哪里是橋哪里是路。著名的如“過橋不見橋”、“一路十八橋”、“阿彌陀佛橋”等等,另有一些橋構筑巧妙,形態優美,如著名的“橋重橋”。

四、社會文化獨有

社會文化上,龔灘以土家族、苗族為主要民族構成。古巴人與土著居民的融合,世代生息創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漫長的歷史孕育了龔灘古鎮濃厚的民俗風情,土家擺手舞、陽戲、馬馬燈、哭嫁、盂蘭節放河燈、元宵鬧花燈、元宵說書會等幽雅、精美;清風攬月,臨江聽潮的古鎮千家居民族意味濃郁;藤編、根雕、奇石、花卉、刺繡燈工藝品工藝別致,堪稱一絕;香菌丸子、老臘肉炒山蕨巴、豬蹄風蘿卜、排骨干豇豆、燒白、土雞燉苕粉、罐海椒、炒綠豆粉燈飲食風味獨特,被稱為土家菜食“珍品”。當地的特色節日主要有娘娘會、龔灘元宵節、端午、盂蘭節放河燈、掃欄等等。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為蠻王洞香會日,兩岸附近居民都要去蠻王菩薩那里燒香還愿,熱鬧非凡。

未來,重慶市旅游局、規資局準備推出“烏江畫廊---萬木---趙莊---張家界“的旅游航線,龔灘作為烏江畫廊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具備保存完好的古鎮形態,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對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